沐浴和煦春风,数十辆满载小记者的大巴车,于2月26日、27日连续两天,浩浩荡荡穿行于市中心的金线顶区域,一队队标配“小红帽、红马甲、蓝书包”等特殊标识的《威海晚报》小记者,云集穿梭于侨乡号游轮、侨乡大学堂、侨乡大食堂等场所,一道道流动的轨迹,构成了一幅幅靓丽的风景。
“奶奶,我想带个饺子回家给妈妈尝尝。”在《渔舟唱晚》课堂上,这份透着稚气的孝心,瞬间成为经典,一下子感动了现场的几代人。
“民以食为天”,《渔舟唱晚》课程,旨在传承舌尖上的威海美味。参与课堂教学的奶奶,有好几位是从幼教岗位退休的,她们既是北竹岛鲅鱼水饺的正宗传人,又特别有爱心。课堂上,面案前,小记者围着奶奶的情形特温馨。尽管孩子们和这里的奶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一点都没有陌生感。这不,在学习调制鲅鱼馅、一起包饺子的快乐体验中,小记者们都还经常忙里偷闲,和奶奶探讨课程之外的知识,据说,祖孙间聊得最透的就是美食,通过一起盘点,大家发现:住在威海,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从海洋到陆地到山上,山珍海味一应俱全。一开春,就有地里产的开冻菠菜、头刀韭菜、嫩黄瓜等蔬菜,树上长的樱桃、酸杏、无花果等水果,海里生的开冻梭鱼、骆驼毛、海红扇贝等海鲜,各种美味,吃不遍、享不够。大家公认:就舌尖上的中国而言,走遍四海,还是威海人最有口福。
聊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话题,小记者们更加活跃,对三面环海、千里海岸线等知识都了如指掌,对吃海的条件都特自信,对鱼锅饼子、梭鱼面、骆驼毛包子、鲅鱼水饺等也都特有感情。其中就有一位小记者问奶奶,为什么这堂课选的是制作鲅鱼水饺,有位老奶奶的回答太逗了,她对小朋友说:“山二子(过去海边人对山里人的贬称)吃螃蟹不知从哪里下嘴”,这句古话本来是说山里人不会吃海鲜,事实上,就拿鲅鱼水饺来说,每个渔村做的也都不是一个味,咱的水饺就是鲜。”据说,北竹岛的鲅鱼水饺可真是有来头的。当地民间相传,公元前219年,信奉天命的秦始皇在泰山封禅拜天后,便开启巡游东方极地之旅。御驾下榻古木参天、云雾绕缭的昆嵛山,晒字龙石。有一天,村里渔民起获一条罕见的大鲅鱼,村民合计抬上山进贡。因鱼太大、刺又太硬,担心始皇帝遭暗害或被鱼刺伤着,御厨急得团团转,现场的老渔民见状,用刀背连续拍打鱼体,剔除鱼骨和鱼刺,取下鱼肉,并按村民的配方细心调制鲅鱼馅,热气腾腾、鱼香扑鼻的鲅鱼水饺,让始皇帝食欲大开,膳后御批每餐必享。
你一言我一语,还没聊过瘾,各路小记者亲手制作的水饺就出锅了,同学们带着热气送个水饺入口,细细品味后,全都异口同声:北竹岛的鲅鱼水饺味道真zhunzhun。这不就有了开头的那个小插曲,当时的情景是,此同学一语,他同学也都纷纷举手示意。小小少年心里有娘,感动于此,奶奶递过水饺,目送孩子们把每一份孝心都一一带回家。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从造船织网到扬帆起航,从搏风击浪到耕海牧鱼,从渔舟唱晚直到餐桌上的美味,勤劳朴实的渔家人,世世代代都在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幸福、传承美好。真诚期待永远伴您同行,从侨乡出发,扬帆大海、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