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规范研学服务,制订《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服务合同(示范)》

  • 2021-12-25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基础教育普及实现历史性跨越,“十四五”要开好局、起好步。 

关于今年教育部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提到关于今年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之一,就是: 

制订《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将研学旅行服务合同规范起来。 

教育部:规范研学服务,制订《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服务合同(示范)》(图1)

近年来,研学旅行中涉及法律法规纠纷的事件颇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主要存在着: 

● 研学旅行委托合同内容不健全 

● 法律责任规定不够明确 

● 研学旅行合同签署不正规等问题... 

如果能将研学旅行服务合同规范起来,将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和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发展。 

目前,研学旅行服务合同具体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研学旅行服务合同存在的问题


01研学旅行委托合同内容不健全 

委托合同主要是由学校与研学旅行服务机构之间签订的合同。其中委托方是学校,被委托方是研学旅行服务机构。 

委托合同的内容不健全,覆盖面小,难以满足教学计划的需求。 

现有的委托合同中针对旅行教学、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服务的条款较粗糙,没有明确每项条款的评判标准与具体内容。 

研学旅行委托合同内容的缺失,导致服务机构偏向于提供较低成本的服务模式。 


02法律责任规定不够明确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校、学生和服务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清晰,进而法律责任不明确。 

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多在校园周围的场所开展,这类活动涉及社会关系较少较简单。 

当研学旅行活动中出现问题时,学校通常会根据学校内部的规定制度进行处理。随着学校学生数量增多,现有研学场所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高校对自身定位存在偏差,导致研学旅行质量水平提升缓慢,且不了解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03研学旅行合同签署不正规 

研学旅行合同主要由服务机构与学生家长之间签署。 

主要内容关乎学生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支出花费、旅行路线和旅行注意事项等内容。 

服务机构在合同内容方面与签署过程中,存在偷换概念与躲避某些责任的行为。 

多数情况下,该合同由学校统一签署,或者通过学生将转交到家长手中,签署合同的过程不够规范。 

学生家长对于研学旅行合同内容了解度低,认为研学旅行活动仅仅与学校有关,不清楚服务机构的作用与功能。 

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还没出台之前,我们可以先从下面这 3 点入手 


解决合同不规范的有效对策


01完善委托合同 

学校委托研学旅行服务机构设定旅行路线、餐饮和住宿等内容,构成委托合同整体内容。 

委托合同可以从旅行路线或餐饮等方面,完善活动内容及补充替代方案,确保学生能在丰富多样的旅行环境中学习新知识。 

委托合同中还要需要明确委托时间期限,便于教育者合理安排教学工作,确保研学旅行顺利开展。 

因此,研学旅行服务机构应当把现有合同条款内容进行细化与填充,确保旅行中涉及的大部分事情均在合同中体现。 


02细化法律责任 

目前,学校、研学旅行服务机构、学生和家长等对自身法律责任认识不到位,导致旅行中出现问题无人负责的现象频发。 

针对研学旅行教学模式中涉及的每个主体群体,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当充分考虑每个环节的主要负责主体及具体法律责任。 

新划分的法律责任应当能保障研学旅行过程中,发生的任何突发事故与意外事件,均能根据实际情况判别主要负责人和次要负责人,以及具体责任和如何承担责任。 


03规范签订合同流程 

整顿签订合同流程对于研学旅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签订合同的双方人员应当均有足够的签署资格、履约能力和资信能力。 

合同先由服务机构统一打印并签署公司信息,再交到学校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转交给家长。 

家长签字后由学生带回到学校进行汇总,最后服务机构与家长各留存一份合同,便于核对旅行形行程计划。 

服务机构与家长也可以面对面共同签订研学旅行合同,便于解读合同内容。


    该文章来源《腾讯网》

(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